婚姻是公民的权利,结婚、离婚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结婚或离婚过于功利化,而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担当。极端利己、有悖道德的婚姻往往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痛和危害,特别是成为孩子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
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
离婚率居高不下:有多少劳燕分飞的故事在上演
2011年,3.2万对;2012年,3.8万对;2013年,5.4万对……近年来,北京市的离婚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同比增长42.6%。这意味着在北京每天有近150对夫妻协议离婚、家庭解体。
2014年,上海市共办理离婚登记53244对。因感情不和或破裂、性格不合等离婚的占总数的95%。
2014年,江苏省共有837942对新人结婚,178899对夫妻离婚。与2013年相比,结婚登记人数减少7万多对;同期,离婚人数增加2898对,即每3分钟就有一对夫妻分手。
中国婚姻家庭工作联合会今年发布的《中国人婚姻家庭安全报告》指出,仅从离婚统计数字来看,其攀升速度令人震惊:从1979年到2012年,全国当年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已从4.7%上升到23.4%,其中,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这一比例已接近或超过30%。
观念变化、责任弱化、立法变革,导致“离婚脱敏”
婚姻家庭咨询师苏小林说,随着婚姻观念的转变,夫妻双方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一方拥有不良习惯、双方性生活不和谐、甚至一方感觉另一方情商低等,都有可能造成离婚。重庆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离婚人群中约80%处于无性婚姻状况。
从深层观念看,离婚问题凸显也折射出一部分人婚姻契约精神的淡化和婚姻家庭道德责任的弱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李洪祥认为,当人们对婚姻不再抱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和期待之时,婚姻的“信号”功能和约束力就随之减弱,从而引起离婚率上升。
此外,离婚立法的变化在客观上也导致了高离婚率。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1953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在被封建婚 姻束缚数千年的古老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次离婚井喷。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离婚的手续,这一方面保障了离婚自 由,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冲动型离婚或草率型离婚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位离婚登记处工作人员坦言,办理离婚的速度虽然提高了,手续简便了,但大家对婚姻的态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草率了,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现在已非个别。
社交网络,成为婚恋麻烦制造者
在半月谈记者采访的婚恋人群中,很少有人觉得社交软件可以增进双方感情,倒是不少人对手机、网络给他们感情生活带来的影响大吐苦水,有的甚至走到感情破裂的边缘。
“我绝不会在丈夫面前使用社交软件,因为那样会产生各种争吵。”1988年出生的刘芸(化名)已经是一名7岁女孩的妈妈。她是一名理疗按摩师,闲时用陌 陌聊天成了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瞎聊,搜附近的人,发一些好看的照片,会有好多帅哥和我打招呼。”她笑着说,“得偷偷玩,要不丈夫会和我吵架。”
壹婚姻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微信、陌陌平台找“小三”发生婚外情的案例在几年间增加了20%。在北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于琨从接触的实际案例中发现,80后的离婚咨询中,多达一半以上的婚外情都与网络有关。
流动之变、独生一代等,动摇城乡“婚姻大厦”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吟兰表示,社会较开放的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对开放和多元,职业和地域流动比较频繁,因人口迁移、两地分居所导致的家庭亲和力减弱,夫妻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重庆市婚姻登记收养管理中心主任陈泓熹说,这种情况在外出农民工群体中比较常见。夫妻长时间分离,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会导致性压抑、性饥渴,进而带来烦恼、焦虑。时间久了,双方容易出现信任危机。
独生一代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处事方式也影响着对婚姻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心理辅导师戴慧芳说,有些80后、90后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得很任性,既不能容忍对方,自 己又不想改变,矛盾便会升级。以为离了婚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却不想如果自己不肯让步,当遇到下一段婚姻时,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再现。
此外,一些影视明星、腐败官员的畸形婚恋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导致一些年轻人跟着模仿。有些人寻找刺激,想尝尝鲜,可一旦进入就无法自拔。这样拿婚姻、感情当儿戏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重复上演着。